8/15和釣友喬巴相約前往大甲溪釣魚,由於上禮拜六蘇迪勒颱風的侵襲,瞬間大雨成災,連續3天大甲溪水還是非常混濁,星期四釣友回復大甲溪水非常清澈,決定今日前往老釣點,拜訪花兄、花姊外加花爺爺。
水色很漂亮,只是水有點淺
只是15-6公分的小花
山谷之中,起了一層霧,格外顯得迷濛,猶如詩畫一般。
釣魚是一種休閒,加上今日陰雨濛濛,三不五時天空飄著毛毛雨,格外顯得悠閒。[身在此山中、才知山宏偉;人在溪中溯、才知魚兒美]
雖然天空飄著毛毛雨,還是澆不熄釣魚人的興致
8/15和釣友喬巴相約前往大甲溪釣魚,由於上禮拜六蘇迪勒颱風的侵襲,瞬間大雨成災,連續3天大甲溪水還是非常混濁,星期四釣友回復大甲溪水非常清澈,決定今日前往老釣點,拜訪花兄、花姊外加花爺爺。
水色很漂亮,只是水有點淺
只是15-6公分的小花
山谷之中,起了一層霧,格外顯得迷濛,猶如詩畫一般。
釣魚是一種休閒,加上今日陰雨濛濛,三不五時天空飄著毛毛雨,格外顯得悠閒。[身在此山中、才知山宏偉;人在溪中溯、才知魚兒美]
雖然天空飄著毛毛雨,還是澆不熄釣魚人的興致
8/1清晨5:30開車到阿勝的工廠,相約前往日月潭釣大魚,以續上禮拜烏鰡、草魚、軟骨鯉之緣。
滿潭盡是黃金鯉
來到釣場已經是7點多了,由於到附近的釣具店補貨,老闆還沒開門,在店門口站崗25分鐘。
迫不及待趕緊下竿,手竿定位一支。
如下圖:筏釣竿2支
如下圖:阿勝已經在博大魚了,釣竿已彎成弓字行了。
如下圖:烏鰡一尾,目測約3~4斤左右,anyway "爽"
如下圖:軟骨鯉一尾接一尾,只是體型都不大
如下圖:一箭雙弓(魚)
如下圖:前打紅魔鬼,也是第一次嘗鮮
今日釣日月潭太爽了,吟個詩(五言絕句)和各位同好、訪客共襄盛舉:前打紅魔鬼、棒打軟骨鯉、筏釣草魚哥、網撈黃金鯉。
如下圖:我的甩竿也中一尾烏鰡,今日個人5支釣竿,全開胡了
如下圖:此尾草魚身長49cm
如下圖:這一尾黃金鯉把我的筏釣竿拖下水,還在有失手繩,否則今日最少損失4把釣竿,這一尾應該有4斤重,身長47cm。
如下圖:黃金鯉的鱗片,真是大
如下圖:手竿也拉一尾草魚,爽度100
,身長有40cm。
如下圖:這張魚網的漁獲量,內有草魚2尾、烏鰡1尾、鯉魚1尾、軟骨鯉數尾(不詳)、九間太多(沒算)、吉利魚、奇力魚.....等
這次魚貨太多,只抓斤級以上的粗貨,其餘半斤烏鰡、小魚全數放生
看到這個冰箱的魚貨,再送一首詩給各位:草魚水中游、竿尾插水流;鯉魚躍龍門、冰箱入滿門。
如下圖:這一尾10多斤大頭鰱,是回程時看到路邊釣友釣的,應為太大無法入網。
草魚鳞撲朔、烏鰡皮彌彌;兩魚傍著游、安能辨我是何魚 ?
不知不覺又吟了一首詩了,就當作送給各位的下課詩吧 !
小李說:家裡4尺魚缸空空如也,也已經養水7天了,想養一些自己釣的魚。於是7/25日和小李相約至日月潭釣魚,釣一些觀賞魚以填滿水族箱的空虛。
釣竿已經彎下去了,這一尾一定不小。
果然是一尾烏鰡
如下這些是小李要飼養的魚
又是一尾烏鰡上鉤了,連續上鉤3尾烏鰡。
如下圖:這些是我今日的漁獲量,烏鰡3尾、紅魔鬼1尾、珍珠石斑1尾、鯉魚數十尾
回程正好遇上一艘船正要離開碼頭,彷彿在跟我們說:珍重再見
柴魚
學名:Microcanthus strigatus
科中文名:科
其他中文名:斑馬、條紋蝶、花身婆(臺東)、米統仔(澎湖)、花身婆(澎湖)、苦湳盤仔(澎湖)
有毒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形態特徵:體高而側扁,呈長卵形。頭小而吻尖。眼較大。口小,前位,口裂近水平。頜齒多行,尖細,呈刷毛狀;鋤骨、腭骨均無齒。側線完全,側線鱗數56-60。背鰭硬棘X-XI,軟條數17-18;臀鰭III,軟條數14-16;尾鰭微凹。體一致為黃色,體側具5條微斜的黑色縱帶,最上方之縱帶由背鰭起點延伸至背鰭中央軟條部之後緣;最下方之縱帶由吻端貫通眼徑延伸至臀鰭起點。背、腹及臀鰭黃色;背及臀鰭上亦有黑色縱帶;胸鰭淡黃色;尾鰭淡色。
棲所生態:棲息於岩岸礁石區或潟湖區,亦常見於潮地內。雜食性,以海藻及底棲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主要漁法為刺網及手釣,或潛水捕捉,全年皆產,但產量不大,食用經濟價值較低。顏色亮麗,可當觀賞魚。
引用: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916
7/18是一個晴朗的好天氣,清晨5點多來到釣場,就已經有幾位釣友在釣魚了,這可真是釣魚人的精神。
想不到這裡也有像熱帶魚的"柴魚"
11點多的太陽,真的有夠熱,只有3個字可形容 " 熱死人 "
趕緊收一收回家吹冷氣,卡實在。
黑點仔
學名:Lutjanus monostigma
中文名:單斑笛鯛
科中文名:笛鯛科
其他中文名:點記、黑點仔、黃翅、赤筆仔、點誌仔、龍王(臺東)
棲息深度:1 - 60公尺
食用魚類:是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17-19。上下頜具細齒多列,外列齒稍擴大,上頜前端具2-4犬齒,內列齒絨毛狀;下頜具一列稀疏細尖齒,後方者稍擴大;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具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排列。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內凹。體淺褐色,體側無任何縱帶,但體側側線上有一黑斑。各鰭黃色或淡。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通常出現於躲藏性較佳的水域,例如洞穴、人工魚礁或船礁等。主要以魚類或底棲甲殼類為食。
漁業利用:市場常見之食用魚。一般以一支釣、底拖網等魚法捕獲之。煎、煮或紅燒皆宜。
引用: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114
青鱗仔
學名:Sardinella sindensis
科中文名:鯡科
食用魚類:是
台灣分布: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腹部略圓,具稜鱗,17-18+ 15-16個。脂性眼瞼發達,幾完全覆蓋住眼睛。口小,前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下方。鰓蓋光滑;下枝鰓耙數38-77。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鱗片上之垂直條紋僅有最後1條之中央部位不中斷;鱗片後緣之小孔少於20個以下;背鰭和臀鰭基部有發達之鱗鞘;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2片。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7-19;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8-22;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鰓蓋末緣無明顯黑斑。背鰭淡黃,前端基部具黑點;尾鰭淡黃,上下葉具黑緣,末端不具大塊黑斑;胸鰭淡黃;餘鰭淡色。
棲所生態: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群游性。以浮游生物,如矽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
漁業利用:本種魚產量並不大,常混於底拖漁獲中,可生鮮、乾製或醃漬出售。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與拖網。
引用: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0969
學名:Scomberoides commersonnianus
中文名:大口逆鈎鰺
科中文名:鰺科
其他中文名:七星仔、棘蔥仔、鬼平、龜濱、龜柄、油面仔(臺東)、歸秉(澎湖)、龜秉(澎湖)、肥柄(澎湖)
食用魚類:是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高,甚側扁。背、腹部輪廓約略相同,後頭部微凹入。吻鈍圓,長於眼徑。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末端延伸至眼後緣之後方甚多。脂性眼瞼不發達。上下頜、鋤骨、腭骨和舌面均具齒。頭部無鱗,體則被菱形小圓鱗,多少埋於皮下。側線前半梢呈波浪狀,無稜鱗。第一背鰭具6-7硬棘,棘間無膜相連,僅有一小膜與基底相連。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且約略等長,後半部各有7-12個半分離鰭條,但無真正離鰭亦無凹槽。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頭側眼上緣具一黑色短縱帶;新鮮時,體側具有5-8個鉛灰色長圓形斑,前方兩個橫越在側線上,但死後會逐漸消失,此外幼魚期是完全沒有圓斑。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沿海,但常可發現於礁石岸或外海獨立礁周緣,偶而可發現於河口區域。一般呈少數群體生活,一般以魚類、頭足類為食。
漁業利用:一般漁法以流刺網、定置網、拖網及一支釣捕獲。煎食較宜。
引用: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544
學名:Nematalosa come
中文名:環球海鰶
科中文名:鯡科
其他中文名:扁屏仔、油魚、海鯽仔、土黃魚
食用魚類:是
台灣分布: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形態特徵:體呈長卵圓形,側扁,腹緣具鋸齒狀的稜鱗,16-18+10-13個。頭中大。吻短而鈍。眼側位,脂性眼瞼發達。口亞端位,略為平直;無齒;上頜略突出於下領,上頜骨末端向下彎曲,向後延伸至眼前緣下方。鰓蓋光滑;前鰓蓋骨下支上方有三角形之肌肉。體被橢圓形圓鱗,鱗片後緣之不具鋸齒狀,縱列鱗36左右;背鰭前不具中線鱗;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7-18,末端軟條延長如絲;臀鰭起點於背鰭基底後方,具軟條23-25;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綠褐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鰓蓋後上方具一大黑斑,其後有數列黑色小點狀縱帶。背鰭、胸鰭、尾鰭淡黃色;餘鰭淡色。
棲所生態: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有時會進入河口域、半淡鹼水之河川下游、內灣或潟湖區內產卵。群游性。以浮游生物為食。
漁業利用:本種魚產量並不大,常混於流利漁獲中,可生鮮、乾製或醃漬出售。主要漁法為流刺網。
引用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0959
2015端午節連休3天,6/19和朋友阿麒前往彰濱釣海魚,沒想到今日黃尾瓜靠岸,拉魚拉到手快抽筋了。
先用磯釣竿試試
第一尾上勾的是土黃
阿麒一竿雙魚(豆仔魚)
我也不落人後,第二尾是豆仔魚
再來陸陸續續上勾的都是黃尾瓜
這一尾是幽面
15尺溪流手竿,拿來釣海魚蠻順手的。
釣到浮標都斷了,我也忘記帶備用浮標,就這樣繼續釣吧! 一樣黃尾瓜一尾接一尾。
這隻浮標陪我多年,終於要功成身退了。
如下圖:這是今日我的魚獲量,大都是黃尾瓜。
如下圖:這是阿麒的魚獲量,他今日挑戰豆仔魚為主。
今日個人總共釣了48尾。
2015水觀音重現江湖
每到雨季來臨,對岸的小瀑布就會出現水觀音的影像,來到貴寶地,看到觀音、備感溫馨。至於像不像,自己想像吧!
當然今日到此一遊,目的是苦花,一下竿就一尾21cm的苦花上鉤了。
到每個地方釣魚,都是釣魚人,且不分男女老幼。
學名:Hypoatherina tsurugae
中文名:下銀漢魚
其他中文名:鱙仔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略呈圓柱形。頭及眼中度大小;頭部無小棘列。前上頜骨短,其末端延伸至眼前緣,前上突起長而窄,其長約為眼徑之1/3到1/2;側突起寬而短;下頜各側之後部明顯高聳。兩頜齒細小,絨毛狀;口蓋骨及鋤骨均有齒。前鰓蓋骨後緣有缺刻。鰓耙長且細,等於或長於眼徑,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20-21。體側具圓鱗,中央側列鱗數43-47。第一背鰭具棘VI-VIII;第二背鰭具I棘,8-11軟條;臀鰭具I棘,10-13軟條;胸鰭14-16軟條。肛門位於腹鰭末端之遠後方,即在第1背鰭起點之下方。體背部藍綠色而略透明,有時帶銀色光澤,腹部白色;體側具一銀色縱帶,約1.5個鱗片寬。各鰭透明,有時稍暗色或帶暗色緣。
棲所生態:主要成群棲息於礁石底質的海岸和潮池,通常移動緩慢,以成群來迷惑掠食者。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及浮游性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是海洋中之餌料生物。
4/18仍然是個豔陽高照的日子,早上5點和釣友阿麒相約前往作釣鹹水吳郭魚,表弟阿勝小賢子稍後也會趕到釣場會合。
如下圖:一下竿第一尾就是剝皮魚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0823
學名:Triacanthus biaculeatus
中文名:雙棘三棘魨
科中文名:三棘魨科
其他中文名:三刺魨、三腳釘、三角狄
有毒魚類:無
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側扁,尾柄細長,後端在尾鰭基部背腹面各有一凹陷;頭部背面眼睛至第一背鰭棘間呈直線;眼後區長約等於眼徑長。 吻短;口端位;上頜外列齒8-10,內列齒4個 。 背鰭兩個,基底分離,第一背鰭位於胸鰭基底後上方,第I棘粗大,第II-IV或V棘較細小,第II棘不及第I棘的1/2長;臀鰭基長為背鰭軟條基長之1.2-1.6倍。頭部及體部被小而粗糙的鱗,鱗面有十字形的低脊棱,棱上有許多絨狀小刺。體腹部白色,背部深色。第一背鰭棘膜上有一大黑斑,基底下方亦具黑斑;胸鰭基底上端通常具黑色腋斑;其餘各鰭黃色。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近海砂泥底海域或河口域,常被發現於水深60公尺內的水域。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通常以底拖網捕獲,以生鮮於市場出售。
難得連休4天假期,和好友4人來到舊地 - 鹹水吳郭魚野塘,希望今日魚有靠岸邊。po文已經好多年,現在慢慢傾向Line釣魚群組,所以在網路部落格我只分享我的釣況成果,不分享好釣點;好釣點只和好友分享前往作釣。
如下圖:吳郭魚頻頻上鉤
如下圖:真正的海魚,在地人叫牠"剝皮仔、白達仔",學名叫"雙棘三棘魨",或叫"三刺魨、三腳釘、三腳狄"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3050
如下圖:今日黑公一尾接著一尾上來。
如下圖:這是今日的漁獲量,拍完照,只留下10尾,其餘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