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釣區
2020年大甲溪支流觀音溪、橫流溪、北坑溪、中嵙溪、裡冷溪、雪山坑溪河段、竹林溪河段、有勝溪、東卯溪、烏石坑溪河段、裡都溪、抽藤坑溪、食水嵙溪河段、軟埤坑溪、塭寮溪河段均為禁釣區。 水壩上下游500公尺範圍內都公告為禁釣區,這項規定已公告實施多年。違反規定者經查獲,將處以3萬至15萬元的罰款。

目前分類:魚類介紹 (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P_20171223_121051_p.jpg

P_20171223_105317_p.jpg

變身苦

學名:Scatophagus argus

中文名:金錢魚

科中文魚:金錢魚科

其他中文名:變身苦、遍身苦、金鼓

有毒魚類:

最大體型:38cm

形態特徵:體側扁而高;頭背部高斜。口小。吻中長,頗寬鈍,鰓孔大,鰓蓋膜稍連于峽部。眼中大。上下頜約等長;眶前骨覆蓋住上頜骨後端;上下頜齒刷毛狀,呈帶狀排列;鋤骨及腭骨無齒。前鰓蓋骨後緣具細鋸齒。體被小櫛鱗,腹鰭具腋鱗;背鰭的鰭條部、胸與尾鰭均被鱗,側線曲度與體背緣平行。體褐色,腹緣銀白色;體側具大小不一之橢圓形黑斑;背、臀及尾鰭具小斑點。幼魚時體側黑斑多而明顯。 

棲息生態:棲息於港灣、天然內灣、汽水域之河口區、紅樹林區及河川下游,稚魚尤多於半淡鹹水域出現。雜食性,主要以蠕蟲、甲殼類、水棲昆蟲及藻類碎屑為食。背鰭棘尖銳且具毒性,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12 Wed 2017 14:50
  • 黑鯛

P_20160723_094243.jpg

 

P_20160806_122756.jpg

P_20160806_122926.jpg

黑鯛

學名: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中文名:黑棘鯛

科中文名:鯛科

其他中文名 : 黑鯛、烏格、黑格、厚唇、烏毛、烏鱠、黑頰(澎湖)

最大體長:50 cm

棲息深度:3 - 50公尺

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形態特徵:體高而側扁,體呈橢圓形,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尖。口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4-5列,下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3列;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5.5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強,第IV或V棘最長;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第II棘強大;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灰黑色而且銀色光澤,有若干不太明顯之暗褐色橫帶;側線起點近主鰓蓋上角及胸鰭腋部各一黑點。除胸鰭為橘黃色外,其餘各鰭均為暗灰褐色。

棲所生態:黑鯛是鯛科家族中對水質的容忍性最強的魚類,但其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強,會以尾鰭挖土,行動極為敏捷。屬於溫、熱帶沿岸雜食性底棲魚類,喜棲於砂泥底之內灣水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區域以底棲甲殼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及多毛類為食雌雄同體,且會性轉變,在3-4歲前全為雄性,其後才轉變為雌性。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7 Fri 2017 16:32
  • 烏魚

P_20170204_110144_p.jpg

P_20170305_162506.jpg

P_20170403_163208_p.jpg

烏魚
俗名:青頭仔(幼魚)、奇目仔(成魚)、信魚、正烏、九棍、烏頭,又稱鯔魚
特徵:
本魚體圓而長,頭部略扁而尾部稍側扁。成魚之脂性眼瞼發育完善,有時將瞳孔完全掩蓋。主上頜骨不向下彎至前頜骨下方。背部中央無隆起稜脊。體側有6至7條暗色縱帶,胸鰭基部上半1/2處有一黑色斑塊。具有巨大的背鰭上有硬棘4枚和軟條8枚,臀鰭鰭條8枚。整個身體有櫛鱗,並常有黏液分泌,以增加保護性。其身體雖無側線。體長可長120公分。

生態習性:
烏魚廣泛分佈在熱帶、亞熱帶海域,在北緯42°和南緯42°之間都有分佈,是一種河口性魚類,在沿岸及河口半鹹水水域成長,在外海有暖流影響之地區進行產卵繁殖;烏魚迴游至本省之理由為產卵,其產卵水溫約為攝氏20-24度,鹽分約為30-35;魚苗成長至20毫米時進入沿岸河口處,在天然水域中,烏魚主要攝食海底附著之小生物,有機碎屑,微生物,矽藻,藍藻,及多毛類幼蟲等,人工飼養則主要是從以豆餅、花生餅至虱目魚之飼料等,但現已有烏魚專用飼料的製造供應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70610_214828.jpg

P_20170513_144436.jpg

P_20170529_072118.jpg

P_20170610_214757.jpg

紅寶石魚

別名:雙斑伴麗魚

學名: Hemichromisbimaculatus

英文名JewelCichlid

科屬:慈鯛科(又稱麗魚科,口孵魚科,Cichlidae)

原產地:從迦納到多哥的剛果河,尼羅河流域的森林溪流中

成魚體長:10.0 - 13.0 cm

繁殖生物學特性: 雌魚體長達10厘米左右就可以用於繁殖,雄魚個體要小一些。生殖期間親魚身體的顏色變得更加艷麗,特別是雌魚。與大多數慈鯛科魚類一樣,它的繁殖特性是自行配對繁殖,且表現出強烈的護幼行為。繁殖的最佳條件為pH值7.0~7.2,硬度7~9,水溫25~28℃。喜歡把卵產在平滑的石塊或光滑的平板上。紅寶石魚雌雄鑒別比較困難,其主要區別是:雄魚臀鰭末端比雌魚尖而長;雌魚性成熟時腹部較膨脹,體色更為艷麗。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3 Thu 2015 23:57
  • 柴魚

柴魚

學名:Microcanthus strigatus

科中文名:

其他中文名:斑馬、條紋蝶、花身婆(臺東)、米統仔(澎湖)、花身婆(澎湖)、苦湳盤仔(澎湖)

有毒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形態特徵:體高而側扁,呈長卵形。頭小而吻尖。眼較大。口小,前位,口裂近水平。頜齒多行,尖細,呈刷毛狀;鋤骨、腭骨均無齒。側線完全,側線鱗數56-60。背鰭硬棘X-XI,軟條數17-18;臀鰭III,軟條數14-16;尾鰭微凹。體一致為黃色,體側具5條微斜的黑色縱帶,最上方之縱帶由背鰭起點延伸至背鰭中央軟條部之後緣;最下方之縱帶由吻端貫通眼徑延伸至臀鰭起點。背、腹及臀鰭黃色;背及臀鰭上亦有黑色縱帶;胸鰭淡黃色;尾鰭淡色。

棲所生態:棲息於岩岸礁石區或潟湖區,亦常見於潮地內。雜食性,以海藻及底棲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主要漁法為刺網及手釣,或潛水捕捉,全年皆產,但產量不大,食用經濟價值較低。顏色亮麗,可當觀賞魚。 

柴魚

P_20150718_092536P_20150718_121850P_20150718_121949P_20150718_105326P_20150718_105333  

引用: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916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點仔

學名:Lutjanus monostigma

中文名:單斑笛鯛

科中文名:笛鯛科

其他中文名:點記、黑點仔、黃翅、赤筆仔、點誌仔、龍王(臺東)

棲息深度:1 - 60公尺

食用魚類:是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17-19。上下頜具細齒多列,外列齒稍擴大,上頜前端具2-4犬齒,內列齒絨毛狀;下頜具一列稀疏細尖齒,後方者稍擴大;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具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排列。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內凹。體淺褐色,體側無任何縱帶,但體側側線上有一黑斑。各鰭黃色或淡。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通常出現於躲藏性較佳的水域,例如洞穴、人工魚礁或船礁等。主要以魚類或底棲甲殼類為食。 

漁業利用:市場常見之食用魚。一般以一支釣、底拖網等魚法捕獲之。煎、煮或紅燒皆宜。

黑點仔

引用: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114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鱗仔

學名:Sardinella sindensis

科中文名:鯡科

食用魚類:是 

台灣分布: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腹部略圓,具稜鱗,17-18+ 15-16個。脂性眼瞼發達,幾完全覆蓋住眼睛。口小,前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下方。鰓蓋光滑;下枝鰓耙數38-77。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鱗片上之垂直條紋僅有最後1條之中央部位不中斷;鱗片後緣之小孔少於20個以下;背鰭和臀鰭基部有發達之鱗鞘;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2片。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7-19;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8-22;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鰓蓋末緣無明顯黑斑。背鰭淡黃,前端基部具黑點;尾鰭淡黃,上下葉具黑緣,末端不具大塊黑斑;胸鰭淡黃;餘鰭淡色。

棲所生態: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群游性。以浮游生物,如矽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

漁業利用:本種魚產量並不大,常混於底拖漁獲中,可生鮮、乾製或醃漬出售。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與拖網。

青鱗仔

P_20150627_072543 

P_20150627_072547

引用: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0969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Scomberoides commersonnianus

中文名:大口逆鈎鰺

科中文名:鰺科

其他中文名:七星仔棘蔥仔、鬼平、龜濱、龜柄、油面仔(臺東)、歸秉(澎湖)、龜秉(澎湖)、肥柄(澎湖) 

食用魚類:是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高,甚側扁。背、腹部輪廓約略相同,後頭部微凹入。吻鈍圓,長於眼徑。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末端延伸至眼後緣之後方甚多。脂性眼瞼不發達。上下頜、鋤骨、腭骨和舌面均具齒。頭部無鱗,體則被菱形小圓鱗,多少埋於皮下。側線前半梢呈波浪狀,無稜鱗。第一背鰭具6-7硬棘,棘間無膜相連,僅有一小膜與基底相連。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且約略等長,後半部各有7-12個半分離鰭條,但無真正離鰭亦無凹槽。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頭側眼上緣具一黑色短縱帶;新鮮時,體側具有5-8個鉛灰色長圓形斑,前方兩個橫越在側線上,但死後會逐漸消失,此外幼魚期是完全沒有圓斑。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沿海,但常可發現於礁石岸或外海獨立礁周緣,偶而可發現於河口區域。一般呈少數群體生活,一般以魚類、頭足類為食。

漁業利用:一般漁法以流刺網、定置網、拖網及一支釣捕獲。煎食較宜。 

棘蔥仔

引用: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544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Nematalosa come

中文名:環球海鰶

科中文名:鯡科

其他中文名:扁屏仔、油魚、海鯽仔、土黃魚

食用魚類:是

台灣分布: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形態特徵:體呈長卵圓形,側扁,腹緣具鋸齒狀的稜鱗,16-18+10-13個。頭中大。吻短而鈍。眼側位,脂性眼瞼發達。口亞端位,略為平直;無齒;上頜略突出於下領,上頜骨末端向下彎曲,向後延伸至眼前緣下方。鰓蓋光滑;前鰓蓋骨下支上方有三角形之肌肉。體被橢圓形圓鱗,鱗片後緣之不具鋸齒狀,縱列鱗36左右;背鰭前不具中線鱗;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7-18,末端軟條延長如絲;臀鰭起點於背鰭基底後方,具軟條23-25;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綠褐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鰓蓋後上方具一大黑斑,其後有數列黑色小點狀縱帶。背鰭、胸鰭、尾鰭淡黃色;餘鰭淡色。

棲所生態: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有時會進入河口域、半淡鹼水之河川下游、內灣或潟湖區內產卵。群游性。以浮游生物為食。

漁業利用:本種魚產量並不大,常混於流利漁獲中,可生鮮、乾製或醃漬出售。主要漁法為流刺網。 

 P_20150619_081532土黃

引用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0959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鱙仔P_20150418_102245[1]P_20150418_102224[1]  

學名Hypoatherina tsurugae

中文名:下銀漢魚

其他中文名:鱙仔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略呈圓柱形。頭及眼中度大小;頭部無小棘列。前上頜骨短,其末端延伸至眼前緣,前上突起長而窄,其長約為眼徑之1/3到1/2;側突起寬而短;下頜各側之後部明顯高聳。兩頜齒細小,絨毛狀;口蓋骨及鋤骨均有齒。前鰓蓋骨後緣有缺刻。鰓耙長且細,等於或長於眼徑,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20-21。體側具圓鱗,中央側列鱗數43-47。第一背鰭具棘VI-VIII;第二背鰭具I棘,8-11軟條;臀鰭具I棘,10-13軟條;胸鰭14-16軟條。肛門位於腹鰭末端之遠後方,即在第1背鰭起點之下方。體背部藍綠色而略透明,有時帶銀色光澤,腹部白色;體側具一銀色縱帶,約1.5個鱗片寬。各鰭透明,有時稍暗色或帶暗色緣。

棲所生態:主要成群棲息於礁石底質的海岸和潮池,通常移動緩慢,以成群來迷惑掠食者。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及浮游性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是海洋中之餌料生物。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fishlist2.php?R1=science_c&D1=contain&T3=%E4%B8%8B%E9%8A%80%E6%BC%A2%E9%AD%9A&T3_new_value=false&B1=%E6%9F%A5%E8%A9%A2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0823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學名:Triacanthus biaculeatus
中文名:雙棘三棘魨

科中文名:三棘魨科
其他中文名:三刺魨、三腳釘、三角狄
有毒魚類:無
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側扁,尾柄細長,後端在尾鰭基部背腹面各有一凹陷;頭部背面眼睛至第一背鰭棘間呈直線;眼後區長約等於眼徑長。 吻短;口端位;上頜外列齒8-10,內列齒4個 。 背鰭兩個,基底分離,第一背鰭位於胸鰭基底後上方,第I棘粗大,第II-IV或V棘較細小,第II棘不及第I棘的1/2長;臀鰭基長為背鰭軟條基長之1.2-1.6倍。頭部及體部被小而粗糙的鱗,鱗面有十字形的低脊棱,棱上有許多絨狀小刺。體腹部白色,背部深色。第一背鰭棘膜上有一大黑斑,基底下方亦具黑斑;胸鰭基底上端通常具黑色腋斑;其餘各鰭黃色。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近海砂泥底海域或河口域,常被發現於水深60公尺內的水域。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通常以底拖網捕獲,以生鮮於市場出售。雙棘三棘魨P_20150418_085126[1]

 

P_20150418_085131[1]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3050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Gazza minuta

中文名:小牙鰏

其他中文名:花令仔、金錢仔 

形態特徵:常見的體長在6公分左右,最長也只能到15公分,體橢圓形而側扁;背、腹部輪廓相當。體長為體高的2.15-2.52倍。眼上緣具二鼻後棘。上頜具一列尖齒,每一側前端具一犬齒,下頜也有少許犬齒;口裂斜,口可向前方伸出,有如管狀;吻部稍短於眼徑;下頜輪廓呈直線,向上成45度角。頭部不具鱗;體被圓鱗,除胸鰭基部至臀鰭起點間之三角形區域裸出外,其他部位均被鱗;腹鰭具腋鱗,背鰭及臀鰭具鞘鱗;側線完全,延伸至尾柄處。背鰭單一,硬棘部和軟條相連;胸鰭發達,似鐮刀形;尾柄細窄,尾鰭深叉形。體背銀灰色,體側銀白;體側另具不規則的暗色條紋和斑塊。各鰭淡黃或色淡。

棲所生態:沿岸砂泥底棲性魚類,棲息水深在1-40公尺之間;以小魚、蝦蟹或多毛類為食;適溫26~29℃;產卵期時,會游入河口區產卵。

漁業利用:為小型的食用魚。一般漁法以底拖網、待袋網、小型圍網或手釣捕獲。味美花苓仔體型雖小,但卻沒什麼細刺,主要的骨頭剔除後就是一盤鮮美的佳肴,煮湯味道極佳,為海鮮店的一道名菜。

小牙鰏DSC_2269IMG_3296  

引用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049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間波羅

學名:Cichlasoma nigrofasciatum

俗名:九間波羅

特徵:九間波羅在美洲慈鯛中屬小型慈鯛,公魚體型大,體色不鮮艷,前額較陡,鰭較長,上了年紀的雄魚前額會退化成一團脂瘤;母魚的背鰭及腹部有橘色斑點,最大體長約10幾公分。

習性:由於體型小且易繁殖,不同科屬也較其它容易雜交,每次產卵大約50-200個,親魚會保護魚卵,經過2-3天時間小魚就開始孵化,雜食性,喜歡吃活餌。

九間波羅

DSC_2200

IMG_3248

IMG_3255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1 Tue 2014 08:34
  • 青旗

學名:Strongylura leiura

中文名:鶴鱵

科中文名:鶴鱵科

其他中文名:臺灣圓尾鶴鱵、青旗、學仔、白天青旗 

最大體長:100 cm  

棲息環境:大洋、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

形態特徵:體略側扁,截面呈圓柱形,體高為體寬之1.4-1.7倍;頭部甚側扁,背側之中央溝發育良好;頭長大於鰓蓋後緣至腹鰭基底之間距;尾柄側扁,無側隆起稜。兩頜突出如喙,下頜長於上頜;具細齒,呈帶狀;無鋤骨齒;主上頜骨之下緣在嘴角處突出於眼前骨之下方。鰓耙缺如。鱗中等,鰓蓋具鱗,背鰭基底及臀鰭基底具鱗;背前鱗數130-180;側線低位,近腹緣,至尾柄處向上昇,而止於尾柄中部。背鰭與臀鰭對在,前者基底較短,背鰭起點在臀鰭第7-10軟條基底之上方,具軟條17-21,臀鰭軟條23-25;腹鰭基底位於眼前緣與尾鰭基底間距中央之略後方;尾鰭略凹入,下葉略較長。體背藍綠色,體側銀白色。尾鰭基底無黑班;胸鰭末端呈黃色。

棲所生態:大洋性魚類,喜歡成群在水表層活動,常十數尾成一群,掠食性強,以水表層的砂小魚或銀漢魚為食,牙齒銳利,其他魚類一但被咬住,幾乎難以脫逃。亦常出現於河口或紅樹林區。

漁業利用:漁期以春、夏之季較盛,可利用流刺網、定置網或手釣等漁法捕獲,由於鶴鱵魚體上較容易有寄生蟲,因此儘量不要生食可用鹽漬碳烤配上啤酒,味道不錯 

 

學仔IMG_3030

引用: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0862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黃尾瓜仔  

學名:Atule mate

中文名:遊鰭葉鰺

科中文名:鰺科

其他中文名:四破鰺仔、黃尾瓜仔、平瓜仔 

最大體長:26 cm 

棲息深度:0 - 50公尺

台灣分布:東部、澎湖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體呈長橢圓形,稍側偏。吻尖,其長大於眼徑。脂性眼瞼非常發達,僅瞳孔中央露出一長細縫。齒細小,上下頜各有一列齒,唯大魚上頜前方有2-3列犬齒,後側則仍僅一列。體被圓鱗,胸部完全具鱗不裸露。側線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6-8鰭條下方。稜鱗強,幾乎存在於直走部的全部。第二背鰭前方鰭條不延長,臀鰭與其同形。無離鰭。體背藍綠色,腹部銀白,體側上半部具9-10條暗色橫帶。鰓蓋後緣上方具一顯著的黑斑。背鰭及尾鰭黃綠色臀鰭淡黃色,餘則透明或淡色。

棲所生態:近沿海群游性魚類,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肉食性。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Trachinotus blochii

中文名:布氏鯧鰺

科中文名:鰺科

其他中文名:金槍、金鯧、紅沙、紅沙瓜仔、黃臘鰺 

最大體長:100 cm 

棲息深度:5 - 20公尺

台灣分布: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形態特徵:體呈卵圓形,甚側扁,隨著成長而逐漸向後延長。第一背前骨呈圓形。尾柄短細,背腹側無肉質稜脊亦無凹槽。吻鈍。眼小,脂性眼瞼不發達。上下頜、鋤骨和腭骨均具細小的絨毛狀齒,隨著成長而漸退化;舌面一般無齒。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含瘤狀鰓耙)7-10。側線幾呈直線狀或微波狀,無稜鱗。無離鰭。第一背鰭5-6硬棘,幼魚時,具鰭膜,隨著成長而漸呈游離狀;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方鰭條延長而呈彎月形;無離鰭;尾鰭深叉,末端尖細。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無任何斑點。背鰭暗色;臀鰭暗色至暗橙色而具棕色緣;尾鰭暗色至暗橙色而具黑色緣。

棲所生態:幼魚主要棲息於近沿岸砂泥底質水域或砂泥底質的內灣,成魚則成群棲息於沿岸礁石底質水域。以生活於沙地之軟體動物或其它具硬殼之無脊椎動物為食。

IMG_2931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魔鬼

屬慈鯛科,因具觀賞價值,多年前被引進台灣,成魚體可長至20多公分,愛吃魚卵、潭蝦。

英文名:Red devil cichlid
學名:Amphilophus labiatus

中文名:厚唇雙冠麗魚

科中文名:麗魚科

其他中文名: 紅魔鬼、脣形冠麗鯛、紅魔麗體魚、壽星頭、壽星魚、隆頭麗魚、金剛紅財神、火鶴魚、火鶴、凹頭鯛 
原產地/分佈:中美的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

紅魔鬼紅魔鬼1紅魔鬼2 

紅魔鬼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3 Wed 2013 15:52
  • 沙毛

學名:Plotosus lineatus

中文名:線紋鰻鯰

科中文名:鰻鯰科、鰻鯰、沙毛、海土虱、斜門(台東) 

有毒魚類:是 

棲息環境:礁區、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體延長,頭部略平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尾尖如鰻尾。頭中大,吻部略尖;口開於吻端略下方;口部附近具有四對鬚(barbels),鼻鬚一對,上頜鬚一對,頦鬚二對。體表無鱗。第一背鰭短,前有堅強之硬棘;第二背鰭及臀鰭與尾鰭連續相接,皆為軟條;胸鰭位頭部正後方,上緣具數枚銳利的硬棘。背鰭及胸鰭之第一根為具毒腺之硬棘。體背側棕灰色,體側中央有兩條黃色縱帶,奇鰭之外緣黑色。

棲所生態:為少數生活於珊瑚礁區之鯰魚,也常可發現於潮池、河口域或開放性的沿岸海域。群集性魚類,平常大多成群結隊活動,白天棲息在岩礁或珊瑚礁洞隙中,晚上才出來覓食,以小蝦或小魚為食,屬夜行性魚類。當幼魚出外活動,遇驚擾時會聚集成一濃密的球形群體,稱為「鯰球」,以求保護。鰻鯰背鰭及胸鰭之硬棘呈鋸齒狀並有毒腺,故被剌傷時會極疼痛,自古我國沿海的居民就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一魟二魚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這三種是令漁民最頭疼的魚類。魚虎指的是石狗公獅子魚之類,而沙毛就是鰻鯰

漁業利用:一般皆當下雜魚處理。其毒刺所分泌的毒液含有鰻鯰神經毒和鰻鯰溶血毒,一旦被刺到,會引起長達48小時以上的抽痛、痙攣及痲痺等症狀,甚至引起破傷風,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沙毛IMG_2704IMG_2705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學名Parachromis managuensis
科名Cichlidae

科中文名:慈鯛科
屬名Parachromis

屬中文名麗體魚屬

中文名馬拉麗體魚

俗名珍珠石斑

分布狀況:北、中、南部水庫及塘埤,如曾文水庫,牡丹水庫、日月潭、鯉魚潭等。

珍珠石斑4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7 Thu 2013 16:57
  • 鱧魚

鱧魚Channa maculata

臺灣鱧魚(Channa maculata)

俗名 : 又稱斑鱧鮕鮘雷魚、南鱧或南方蛇頭魚,一般最大體長45cm ,而最大紀錄也有60公分,與泰國鱧Channa striata)體型差不多大。

鱧魚為次級淡水魚,喜愛棲息於河川下游流域、水庫湖泊池塘沼澤溝渠等水流和緩與水生植物繁多的水域,常見於淺水區,並喜好在水底游動,躲於枝底下或水草叢中。

鱧魚的性情兇猛,掠食性極為強,對食物並不挑剔,主要食物為小魚、兩棲類以及一些甲殼綱動物。

 

 

4

 泰國鱧魚Channa striata

又稱線鱧,體型巨大,但較同類小盾鱧Channa micropeltes)稍小,人們也常常將這兩種魚搞混,根據記載,泰國鱧成年體長可達10-40公分,而最大紀錄為70公分。

泰國鱧身體修長,頭大而寬並稍有些鈍,口部瞳孔大,背鰭以及臀鰭基部長,腹鰭位於腹部,尾鰭稍橢圓形。泰國鱧的體色呈褐綠色或暗黑色,腹部則是灰白色,而背部是灰黑色,魚鰭的顏色均較淺。泰國鱧的成長速度極快,一年體長就可達到30公分以上,並已經可以交配(性成熟),兩年內就可以長至60公分,已接近70公分的極限。

 

 

5

魚虎(小盾鱧)

學名小盾鱧Channa micropeltes ),因幼體有紅側線,又名紅線鱧,為強勢物種之一。小盾鱧可能是鱧亞目裡體型最第二巨大的一種,僅次於巨鱧Channa marulius ara),小盾鱧成年體長可達30-60公分,身體顏色大約成長至50公分後固定,根據記載,體型最大四隻個體(分別在1989年、1991年以及1992年捕獲)體長超過1公尺,體重超過20公斤,而其中一隻個體在2003年長到1.5公尺長,為目前最大紀錄。

小盾鱧特徵幾乎與線鱧Channa striata)相同,但小盾鱧的頭部稍尖一些。小盾鱧的體色多變,大部分小盾鱧的體色為綠褐或橄欖綠,側線以上有不規則黑色斑紋,側線以下則有桃紅或粉黃的顏色,腹部純白色。

小盾鱧為掠食性魚類,性情兇猛,主食為魚類鳥類、水生昆蟲蝦類以及兩棲類等,而小盾鱧的巨大體型,意味著,小盾鱧有捕食大型魚類的習性,如:鰱魚

小盾鱧的幼體體色為紅色,在兩個後,小盾鱧身體會有橘色或黑色的側線條紋,在快達到成熟時,體色會呈現與鱧魚Channa maculata)相近的體色。

 

 

6  

巨鱧學名Channa marulius ara

眼鱧的一個亞種。巨鱧的體型可說是全鱧亞目之冠,一般成年體型約在1公尺以下,但在1972年與1992年發現的兩隻大型巨鱧,分別為120公分以及122公分,而在之後捕捉到的巨鱧,身長與體重是達到了183公分與30公斤,為目前的最大紀錄。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