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釣區
2020年大甲溪支流觀音溪、橫流溪、北坑溪、中嵙溪、裡冷溪、雪山坑溪河段、竹林溪河段、有勝溪、東卯溪、烏石坑溪河段、裡都溪、抽藤坑溪、食水嵙溪河段、軟埤坑溪、塭寮溪河段均為禁釣區。 水壩上下游500公尺範圍內都公告為禁釣區,這項規定已公告實施多年。違反規定者經查獲,將處以3萬至15萬元的罰款。

目前分類:魚類介紹 (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俗稱:三角姑、淡水河鮠、長鰭鮠
特性:有鬚4對,無鱗,體側中央有一平直側線,有一脂鰭,體背部黃綠色,受驚嚇會變灰褐色。肉食性,凶猛、夜行性,棲息於底層水域最大可長至30cm。脂鮠為底棲性魚類,棲息於巨石後方或附近石縫中,晝伏夜出。常與石斑、褐吻蝦虎、粗首鱲等混居生活。背鰭胸鰭共有三根硬刺,是厲害的防身武器。三角姑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俗名:竹竿頭、(魚密)、真口魚、竹篙頭、竹篙魚

 

形態特徵:體延長,略側扁,腹部圓形。頭大而尖。吻長而突出。口下位,弧形,唇厚而發達,口部可略向前下方伸出。咽頭齒3列,齒式5.3.1-1.3.5。鰓耙數15-20。有鬚1對。體被中小型的圓鱗,有銀色光澤;側線完全而略平直。背鰭硬棘 III,分枝軟條 7-8;臀鰭 3(不分枝軟條)+6(分枝軟條);胸鰭末端不達腹鰭起點。體呈銀白色,體背側呈淡青綠色,腹部白色。幼魚的體側具有一縱列8-10個不明顯的黑斑,成魚則消失最長50公分以上。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喜棲息於水流略急而寬廣水域的潭區中下水層,平常大多群游在水域底層。在大雨過後,河水暴漲且變得混濁時,則較為活躍而到處覓食。主要以水生昆蟲、蝦或螺類為食。

竹篙頭 23456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難得偷得浮生半日閒,又逢陽光普照,溫度列有回升,帶著9呎手竿蝦味冷凍餌,來到牛屎鯽魚的故鄉過癮一下,試試冬天的牛屎鯽魚是否容易上鉤。

牛屎鯽魚的故鄉(二) bcd

如下圖:想不到第一尾上鉤的是紅魔鬼

efg

如下圖:拍照一下,就地放流,有人說生態會被外來種魚消滅、破壞,這樣說法並不為過;其實生態殺手最嚴重的是人類經濟的建設(如國道六號)、環境的汙染(廢土、廢水)、網魚、電毒魚才最嚴重。

hijk

如下圖:這個野塘已經存在好幾十年,當初要蓋國道六號之時,經過環保生態人士的抗議爭取,才在周圍留下現在的樣貌,所以我說:人類才是原生種魚類生態的殺手

l

如下圖:隨手撈起一大把水芙蓉,其根部都有水草蝦

mno

如下圖:帶一些水芙蓉回家,給我的魚當窩。

pqrst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學名:Zacco pachycephalu
俗名: 溪哥仔雌魚)、苦槽仔、闊嘴郎、紅貓雄魚)、苦粗仔
目名:鯉形目 (Order CYRPINIFORMES )
科名:鯉科 (Family Cyprinidae )
   雅羅魚亞科Leuciscinae
特性:喜歡生活在高溶氧量的溪流,幼魚雜食性,成魚趨向肉食性,黃昏及清晨常躍出水面補食補食水面活動或落水的昆蟲,體長5~15cm,最長可至20cm,雄 魚 體 側 具 有 十 條 淺 藍 色 狹 長 橫 紋 , 雌 魚 則 不 明 顯 ; 在 繁 殖 季 節 則 雄 魚 有 追 星 出 現 ; 叉 形 尾 。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 Candidia barbata (Regan)

俗名一枝花山鰱仔、台灣鬚鱲、憨仔魚 

英名:Lake candidus dace

分類:鯉目CYPRINIFORMES

鯉科:Cyprinidae

形態特徵:體長,呈側扁形。體披細小圓鱗,叉形尾;眼睛上半部呈紅色,最大特徵為體側中央自鰓蓋以後,有一條稍寬的藍黑色縱帶,延伸至尾柄末端。成熟雄魚吻部、鰓蓋追星明顯且全年可見,頭部下側、腹部、胸鰭與腹鰭呈鮮紅色之婚姻色;雌魚體色較淡且一般無追星。常見體型約5~15公分,最大體長可達20公分

生態習性常分布於河川中游支流與主流交會河段的淺流、淺瀨、深潭。喜歡冷水域,泳力強,善躍泳,雜食性。

一枝花、山鰱仔23456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氏清溪蟹:

俗名:澤蟹、石蟹

學名:Candidiopotamon rathbuni

特徵:螯足指節的尖端呈紅色

 拉氏清溪蟹在 1914 年就被命名,是台灣第一個被命名的特有種蟹類。棲息範圍從小溪河口至海拔2000公尺的溪澗。一般的淡水蟹體內多有肺吸蟲存在,因此不宜捕捉食用。拉氏清溪蟹一般生活在清澈的溪流裡,以夜行性為主,是一種水陸兩棲的動物。食性屬雜食性,甚麼東西都吃,水裡的藻類、水生昆蟲、魚類、蝦都是牠們愛吃的食物,除此之外,牠們也會捕食陸地上的蚯蚓及各種昆蟲,以及蛙類與螃蟹,甚至包括同種類的較小個體。

拉氏清溪蟹2

拉氏清溪蟹最特殊的行為是未性成熟的雌蟹也會參與交配。雄蟹除了與正常成年的硬殼雌蟹交配外,還會與抱卵、抱子(腹部有小螃蟹)、軟殼及未性成熟的雌蟹交配。

34

拉氏清溪蟹有大型的卵,卵直接孵出小螃蟹,由於小螃蟹具有滲透壓的調節能力,能直接在淡水中生存,因此不需要像毛蟹一樣要到海洋中進行繁殖。

5

拉氏清溪蟹這樣不需要到海洋中繁殖下一代的淡水蟹類( freshwater crab ),生物學家稱牠們為「溪蟹( true freshwater crabs )」。拉氏清溪蟹雌蟹每年僅繁殖一次,母蟹將卵黏附在腹部附肢的剛毛上抱卵到孵化。

67

母蟹在七八月間抱卵時會離開溪流河床,到溪流兩岸的山坡上或其它地勢較高的潮濕處挖洞居住或住在石頭底下。這樣的行為正好避開台灣的颱風季節帶來的豪雨洪水造成的傷害。

8

大型個體為為紅棕色橘紅色,而小型個體則稍帶暗綠色。頭胸甲稍扁,略呈方形,前額稜線明顯且具顆粒狀凸起,頸溝大略可見,H區明顯。如下圖:

9101112131415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稱:台灣纓口鰍

別稱:石貼仔、鹿仔魚、花貼仔、肉貼仔

特徵:體略呈圓桶狀,尾巴側扁狀,可長達 6~12 公分,擁有 11 條鬚,胸鰭與腹鰭向兩側平伸,身披細小鱗片,體色大致為暗黃黑綠色,並具有深褐色不規則的雲斑,且各鰭均有橫紋

分布:大甲溪全域及西部淡水河以南至濁水溪集水區。

習性:主要以附生於石頭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為主食,喜棲息於河川中,上游底質為中大型石塊的湍急河段。生殖季自三月下旬十二月底止,產卵場在河床以卵石為主的緩流區,為台灣特有種。

台灣纓口鰍 2345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埔里中華爬岩鰍
名:
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

俗名:石貼仔、簸簊魚、棕蓑貼、木箕貼仔、埔里華吸鰍

分佈:白冷至石岡壩保育種魚類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44417&ctNode=631&mp=10

 

特性:體長4~7,最長可達9公分 ,棲息於水流較大而湍急的溪流,能平貼在石頭上,經常在石頭間跑來跑去,以青苔、藻類為食,是台灣特有種,在大甲溪數量不多,但在濁水溪是優勢種。本種為台灣生物地理區「南區」的生物代表之一。

埔里中華爬岩鰍 2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部釣點-筏仔溪中港段bc

如下圖:吳郭魚悠遊其中。

def

 

如下圖:很多琵琶鼠(清道夫)都吸附在河底。

gh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

台灣俗名:埔里華吸鰍、棕蓑貼、簸箕魚、石貼仔、木箕貼仔

目名:鼠(喜魚)目(Order GONORYNCHIFORMES)

科名:平鰭鰍科(Family Homalopteridae)

保育等級3級保育物種(98年4月1日生效)。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44417&ctNode=631&mp=10

形態特徵:背鰭3 , 8;臀鰭2 , 5;胸鰭10~12 , 12~14;腹鰭6~7 , 14~17;側線鱗50~65。 體延長,前部極為平扁,尾部側扁,腹部平坦,背緣呈淺弧形,尾柄短而粗壯。頭部頗為平扁。吻部寬短而稍平直,前緣圓形。眼小,上側位。眼間距寬大。口下位,位於頭部的腹面,橫裂呈圓弧形。上頜前方有一列約4對的短鬚。 體被細小的圓鱗,頭部、胸鰭基部背面及腹面皆裸露無鱗。胸鰭寬大,向水平延展,其後緣可覆蓋到腹鰭的前部。腹鰭平展,呈圓弧形,後方內緣相互癒合成一吸盤。尾部微內凹。 體色呈淺黃綠色或黑綠色,腹面灰白或微黃。頭部及背部具有許多不規則的深褐色斑塊,尾柄背側具有4~6個主要的鞍狀深色斑紋,體側顏色較均勻。背鰭及尾鰭皆具有數條灰黑色的斜紋

生態習性:初級淡水魚。埔里中華爬岩鰍為底棲性魚類,偏好生活在低海拔的溪河中,水流湍急且高溶氧量的微棲地裡,例如:急瀨、平瀨、階流、潭頭等區段。其特化的外形,非常適合停棲在急流的岩面上。主要以石頭上附著性的底藻水生昆蟲有機碎屑等為食。

台灣分佈:台灣特有種。分布在中部大甲溪以南至南部高屏溪流域間的溪流中、下游

最大體長:通常以4~7公分較為普遍,最大體長約可達9公分左右

埔里中華爬岩鰍 234567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19中秋節之夜,在溪邊看到一金黃泥鰍,趕緊用撈網把牠撈起來,真的很難得的 一尾金黃色泥鰍,

當然帶回家當作幸運寶貝把你養起來。

9/19金黃泥鰍現身DSC_1140[1]DSC_1147[1]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Caridina formosae

台灣俗名:台灣米蝦、七星蝦(台灣特有種)

棲息場所:石塊、砂石、砂土底質的溪流,隱藏於水草之中

特徵:頭胸甲長4.0~5.6公厘。額角短,僅達或未達第一觸角柄基節前端,平直或稍向下彎,
            背面觀之呈三角形。多數個體額角下緣不具額齒,而具額齒者為可動額齒。尾柄末緣呈
角形,中央不具棘狀突起。體色大致呈深黃綠色或棕色,體側散布紅棕色斑點。

 

台灣米蝦 bcefg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名:Mosquito fish

學名:Gambusia affinis

俗名:食蚊魚大肚摑、胎鱂魚、又稱柳條魚、山坑魚、大眼叮噹、白頭婆

科名:胎鱂魚科(Family Poeciliidae)


徵徵:體長2~4cm,最大5cm體被有大型的圓鱗,體內授精,屬於卵胎生魚類,最多可產30隻小魚。

棲地:溪中水流緩慢的岸邊或池沼,能耐污濁的水,同時也能容忍高鹽分的半淡鹹水。

功用:就防治疾病而言有其功效,但其對於台灣原生的青鱂魚卻造成重大的迫害。 http://tw.myblog.yahoo.com/suncuesolar-39941yd/article?mid=3071

特性:最大可長至4~5公分,喜歡吃水中的小動物,尤其能捕食蚊子的幼蟲孑孓。

地理分布: 臺灣地區的外來魚種。原生於北美洲的水系,約於1913年引 臺灣。現已普遍存在於各溪流、湖沼及田渠等水域。 

 

大肚魚、食蚊魚2345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名:Medake

學名:Oryzias latipes

俗名:魚目娘、稻田魚、彈魚、米鱂

目名:鮰形目

科名:青鱂科

形態:體長2~3cm,最長4cm,期背鰭已接近尾鰭,臀鰭都成四邊形;雄魚臀鰭近乎平行四邊形,雌魚臀鰭也是臀鰭,但略呈三角形,為台灣原生種魚類

繁殖能力: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為卵生魚類,溫度高時小魚3~5天即可浮出。

青鱂魚 23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Cichlasoma managuense

 

俗名:馬拉麗體魚

 

目名:鱸目 (Order PERCIFORMES )
             隆頭魚亞目Labroidei

 

科名:慈鯛科 (Family Cichlidae )

珍珠石斑2345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ararasbora moltrechti

俗名:台灣副細鯽、白魚仔、肉魚仔

目名:鯉形目 (Order CYRPINIFORMES )

科名:鯉科 (Family Cyprinidae )
             雅羅魚亞科Leuciscinae

分部:台灣中部大甲溪支流、烏溪、濁水溪上游及其支流和日月潭附近。

特徵及習性:白魚,是台灣溪流裡的原住民,為台灣特有種,背鰭10,臀鰭10-11,腹鰭8,側線鱗35-39,身體側扁,背部黑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吻短無鬚,雌魚和雄魚體色相近,一般成魚體長約9 ~ 10 公分,大的雌魚可達 15 公分以上,其生殖期在3~10月,其中以5月為其生殖高峰。以水生昆蟲、底藻及有機碎屑為食。

保育:II 級保育類,屬於珍貴稀有野生。

臺灣白魚23  

文章標籤

溪釣戰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